小篆
小篆之簋字从竹从皿,为后起之字,但依然保留了皀的本形。簋字出,皀殳字遂废。
现代楷书
楷书中的簋则是由篆书演化而来,字形更加工整。
02
簋的用途
簋的用途即如《周礼》郑注与《说文解字》所言,是盛放黍稷之用,自商代开始出现,延续到战国时期,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。
结合甲骨文的字形来看,簋应当也和鼎、鬲一样,先是实用器,后来成为祭器。簋是商周时重要礼器,宴享和祭祀时,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,出土时也常以偶数组合出现。
03
簋的种类
簋的形制为敞口、束颈、鼓腹,有无盖、 有盖、无耳、有耳之别。从材质上一般分为陶簋和青铜簋。圈足簋是簋的最初式样,也是所有簋的基本形式。周代的簋,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。商后期,双耳簋才开始增多。
陶 簋
1
青铜簋
04
簋的欣赏
天亡簋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。天亡簋,旧称“大丰簋”、"朕簋”。器侈口,四兽首耳,下垂方珥,鼓腹较深,是西周初期独有的样式,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,夔体卷曲,状如蜗牛,这种体态的夔纹也是周初特征。簋底部有78字铭文,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”天室”举行祭祀大典,祭告其父周文王,祭祀典礼之后,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,天亡受赏赐,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。
龙耳簋
故宫博物院藏。簋侈口束颈,双龙耳,矮体宽腹,圈足下连与座。盖捉手作莲瓣状,中央饰蟠虺纹;盖边、腹、座饰云带纹并间以重环纹。春秋中晚期,簋虽然不再流行,但尚未绝迹,型制上较春秋初期有较大的变化。本器造型雄伟,气势磅礴,是这一时期簋的标准器。
汉青铜几何纹衔环铺首三羊盖簋
和县博物馆藏,质地为青铜,直口,上腹壁较直,下腹斜收,腹部对置铺首衔环耳,平底,矮圈足。盖作覆盆式,顶部正中置一半环衔环钮,周边饰三条凸弦纹,其间均置三只卧羊(缺失一只羊),羊首抬起远望,羊角弯曲,余饰较宽的几何菱形纹、直线三角纹。器身以双线凹弦纹将纹饰带分为三组,分别为回纹、几何菱形纹、直线三角纹。圈足同样分为直线三角纹和回纹。
普及小知识
九鼎八簋:
《礼记·郊特牲》说鼎俎奇而笾(bian)豆偶 ,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礼器,在祭祀天神、地祇、先祖等重大礼仪中,供奉牲肉,一般以奇数形式出现;而簋常与鼎配套使用,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,往往以偶数形式出现。因此说天子是九鼎八簋、诸侯是七鼎六簋、大夫是五鼎四簋。鼎与簋作为重要礼器,列鼎的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高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